走出「竞争分析」的三大误区,打好产品基本功
吴勇
传世智慧资深顾问
15年以上华为研发管理工作经验
市场洞察是企业管理和研发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企业深入了解市场情况,为自身差异性竞争优势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
在这其中,竞争分析是市场洞察的关键步骤,是企业战略和业务规划的“领路人”。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作中,竞争分析作为战略规划、产品规划的基础工作,执行起来却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产品“变形”、战略“走样”、产品实际上的竞争力无法与业界领先的对手相比,可谓是“坑你没商量”。
下面就对企业竞争分析的常见误区展开探讨,并给出解决建议。
竞争分析误区一:竞争对手天天变
处于行业第二梯队或者第三梯队的企业,在选择第一梯队的领头羊作为竞争对手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竞争对手天天变”。
这个季度看到A公司新发布的产品资料给力,功能描述清晰,方案亮点突出,就把A公司作为主要竞争对手;
下个季度面对B公司在某一个重大项目交锋中失利,项目总结时发现B公司的产品性能指标优秀、质量稳定,客户满意度高,就赶快把B公司也作为主要竞争分析对象......
战略分析和产品规划团队总是被快速变换的“指挥棒”调动得团团转,于是最后的竞争分析也就容易失去目标和方向。那么,走出该误区的利器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在细分市场找对手!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既定的细分市场或行业赛道中看竞争,找对手。
找到对手之后,要看这个细分领域谁是领导者,然后快速 “抄作业”,学习其优点,并通过它的优势再做人群、场景细分,切出“蛋糕”并超越它。
竞争分析误区二:模仿对手走形式
找到了细分市场的竞争“标杆”,规划和洞察团队经常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是:
分析内容洋洋洒洒,分析领域面面俱到,却没有太多有价值的数据和观点,更谈不上为市场洞察提供有力的“炮弹”。
究其原因,通常是因为收集了一堆友商的材料和信息,看了一堆市场调研报告,却没有掌握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无法输出有质量的分析报告。
雷达竞争图就是通过评价自身产品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分析企业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地位,帮助有效展开竞争分析的一个利器。
通过寻找竞争突破口和突破路径的“仪表盘”,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识别自身和友商之间,在各个维度上的产品竞争力差距,从而找到突破点。
竞争分析误区三:光说不练一场空
企业在竞争分析容易犯的另一个毛病是:光说不练一场空。
简单来说,就是听完汇报后,该干啥还干啥,继续沿着研发管理的惯性思维前进。
要么缺乏把竞争分析转化为策略和行动的运作机制,要么缺乏从规划到落地的闭环执行力,最终导致规划部和产品管理部同事辛苦做出来的竞争分析报告成果束之高阁,付之东流。
那么,如何应对该类误区呢?
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管理流程体系,面向商业成功实现从战略到执行落地的闭环机制是关键。
IPD起源于IBM,经标杆实践后被发扬光大。很多中国企业结合其自身实际特点,将IPD固化成了流程、模板、以及组织责权定义。
其中,IPD明确了评审机制、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决策评审点以及产品开发的六个阶段,确保新产品的开发始终基于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让企业既在“做正确的事”,又在“正确地做事”。
总结
不管是打磨产品还是提供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是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方向。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商海中航行,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做好竞争分析必不可免。只有掌握了市场各项信息,才能准确决策、科学管理。
其中,将市场的机会点和自身的优势紧密结合是关键,而不是整天死盯着对手,整天沉迷于搞模仿、做同款。
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