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顾新宇:掌握“创新”核心方法,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6-21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icHwHhafkicpDrprzW8ib1J1rN9dOafnC7pgMicgD8vlpJNO0qLpx56ZIQ_.jpg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应时代之号召,2024年5月19日,传世智慧高端装备&新能源私享企业家沙龙在苏州举行。此次活动以“新质增长”为主题,汇聚40多名领军企业家,与华为工业智能专家、汇川技术变革专家、传世智慧顶尖顾问们一起共商共谋,揭开企业新质生产力打造的落地密码,深入洞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现将顾新宇老师演讲的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传世智慧)




当“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仅认为是国家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新概念。


从字的表面意义来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产力。但如果结合战略层面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义重大。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核心在于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zaFr0kYutjppiatbdHyPibhrEXpp8wVmtRanicomibL1NCz347BLID0ejw_.png


也就是说,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也是传统生产力的典型特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


高质量发展要求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在创新的主导下,通过技术的重大进步变革、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等,实现生产力水平上的更大突破和发展。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icS7JjW38C1EicJ7ib8Yd3rbHGR2JaJjqxNE1SmLaAr5X1u67dkzxbIOg_.jpg


于是,新质生产力诞生了。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新”在三个方面:




1

新技术和新模式,它们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2

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和新赛道,这些都是每个企业需要不断做出选择的领域;

3

产生新动能和新优势,是新质生产力可以带来的结果。


而新质生产力的“质”,不仅代表着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量变到质变




20世纪的经济走势主要由G8集团(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主导。到了2000年,即使奥匈帝国被加拿大取代,世界经济格局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而到了2023年,G8集团GDP占比明显下滑。根据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GDP规模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份额超17%,贡献全球经济增长32%。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质变的飞跃,世界格局正在重塑,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


量变引起质变。虽然每一年都是在量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促使更上一台阶的阶段性局部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贸易国(进口加出口),同时也将是最具资源虹吸效应的国家。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xopNMaSBkggrdiaBl5nAmUictrpB51WwkSfm9DCVXyjvSEAgmIrcjqcA_.png


虽然国家制定了宏大的战略目标,令人感到心潮澎湃,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当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科技创新成为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




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过去的500年里,新兴大国向守成大国挑战了15次尝试,只有少数成功,其中的11次还爆发了战争。


未来,矛盾和冲突可能依旧难以避免。


而在这15次权力替代过程中,有些新兴大国没维持多久就被再次替代。


那些能够长期维持的大国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科技领先。每当新兴大国取代守成大国后,它们通常也成为了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gKoBpjKh1HZl19pXE61EXRibolfNMMsTVlCdydjQhX70QXucnG4s7og_.png


历史上曾有四到五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从意大利到英国,再到法国、德国,最后是从1920年至今的美国。这五次转移,平均每次持续80年左右。


所有科技中心的转移,都是以政策的变革、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开始,以拥有顶级科学家群体的诞生为特征,掌握当时全球科学话语权,具有像黑洞一般的能量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所有划时代思想家、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世界科学中心。


领先的科技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竞争优势就转向哪里,同时军事能力也就跟到哪里。


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过程就是国防科技工业一体化搞重大成果创新的过程,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就是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过程。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icak8RqBcId5UPS7QQAfG87TAS0NM4icibnYWof6qmy4KrCFZSoWcL6ZA_.jpg


二战以后,国家发展的路径大致有三条:


1.持续性要素投入

包括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的持续投入,也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前40年一直采用的方法,但到了今天,这条路的效果已经不如以往。


2.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通过贸易形成净出口或吸引投资。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的路,目前也困难渐显。


3.依靠科技进步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以此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目前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路径,符合中国企业当前的发展逻辑。






三、破解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难题核心在于循环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消费国,以及贸易国。


尽管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地位,中国企业却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增长空间在减少,市场竞争在加剧,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为什么明明经济地位上来了,中国企业反而更“难”了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循环出现了问题。


cn_mmbiz_jpg_TL1RCqu1YYSZV9EsmzD06na8UwRdc1c0TezwgGDLPj0qau5C4A3udFMxicHOvicaSMjcUy4ibMYjB0Lxa1Thh9zoQ_.jpg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生存性消费(衣食住行)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要进一步提升就需要新的动力。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消费收缩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要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就要保证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无论是内循环、外循环还是双循环。


比如,通过刺激房地产市场、金融改革等各种手段来促进经济活动的循环,多措并举推进经济循环动态高效运转。


近两年,光伏储能行业赛道非常热门,国家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正是希望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来刺激经济循环。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YWKHNbONkSKquPOXmODI7laBKdliaV4uJTxdIb5s4s9oOJ6K2ybBia7A_.jpg


因此,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经济循环体系。


今天,全球产业正逐渐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焦点已经转移到全球市场的抢占,并在高端市场进行竞争。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中国企业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来进行重新布局。


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在未来的大环境中,构建企业自己的循环体系是关键所在。





四、用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对抗不确定性




在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多次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FqrLRArs7VHZFnQOWsTPpicgHRwicnWf6TEUmu9oA5YP53tF74LNcGBA_.jpg


一提起创新,人们通常会认为创新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


与传统的创新观念不同,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把握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一种组合的艺术,即如何能够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有机的、新颖的组合。


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的结果。


这种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供应链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创新。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R1aRlgIkV6CDtEibIpicWNRWsTba6ibrxs5f7QXowRQKj2F8BvUaFHHxw_.png


因此,当我们今天在谈论新质生产力时,提出企业要拥抱人工智能,要拥抱新时代,但这并不是全部。


真正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有一个能够孕育创新的土壤。这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


1.不确定时代的最大确定性——企业家精神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GBnn7szQDZA3jqaRKFzV1aybzceCyvNwGnu0aWE3XBhZjkQYoxDItA_.png


延续性创新相对简单,也是许多企业正在进行的工作。然而,拥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更具价值。


但不管是延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精神与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息息相关。


当企业面对不确定性时,企业家精神能够使人更加坚定和睿智地完成非凡的使命。


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呼唤企业家精神。我们期待有更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企业家逆势而生、顺势而为,开启中国企业黄金时代。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uFHL2pgcBhs6rvCWt42LQ1hWSxPEYwH01NX91jgHAd4Tqyk6iaBINcQ_.jpg




2.掌握“以客户为中心创新” 规划的核心方法




标杆企业的管理实践也早已证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创新1.0和创新2.0两个阶段。


在创新1.0阶段,标杆企业主要专注于延续性创新,强调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是技术创新、工程创新,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创新,是从1到N的创新。


这一阶段从最初的模仿开始,经过IPD(集成产品开发)的变革,到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标杆企业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创新路径。


2019年,标杆企业迈向基于愿景驱动的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2.0时代,即实现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是实现从0到1的创新。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LwUb0ch5TIfIfN7omhJKBwBvTrxhibGq5ETtY0Y17YpCLwKgNicAkhTA_.png


我们可以从这张“乌龟图”来解构“以客户为中心” 的创新逻辑。


这张图从结构上将创新分解,前端是偏向于颠覆性创新的部分,需要跨过一个裂谷才能进入到面向产品和技术的维度。这个区域是产品领先的维度,而旁边则是平台创新的部分,这些都是偏向于产品技术的创新。


然而,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不止于此,它还需要面向市场和客户。


在市场和客户的亲近区域内,通过场景牵引进行创新。此外,还有面向变革的创新和面向卓越运营的创新。


最后,即使是成熟的产品,也不应放弃尝试二次创新的机会,企业还需要探索是否有可能进行并购,或者在产品类别上继续创新。以及在无法盈利后,企业还需要考虑如何退出市场。


以上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逻辑。


3.始终坚持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fjUr3pFcqcJ0HCoY6vnmjGCPYHVG0lfxfyM9DPBNh6Gib38ONZicWvAg_.png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是如何与前瞻性技术融合在一起,最终转化为落地产品和服务的。


这既是创新规划的过程,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


高校拥有技术、人才和平台,企业拥有生产能力和市场渠道,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共享各方资源,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作为企业家,要勇敢地坚持主航道的研究,坚持多路径、多梯次、多场景化的道路不动摇,既要有理想主义,也要承认现实主义,要学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沿途“下蛋”。


4.创新的激发需要组织、人才、氛围、方法的同步保障




创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绝非易事。整个创新过程必须在组织、人才、文化、方法上形成一套系列化的机制。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ANOXSmooibtX2iazWFREecf06oSpJAhrhy9miaNIOKk4FiaPkqBqsxgeSw_.png


企业需要构建创新的组织、制度、流程和规则,让这些“土地”能够真正培育出创新成果。


而传世智慧恰好能够帮助每一位企业家建立这样的机制。


cn_mmbiz_pn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PZ2BiaxdbvySibBntjpxco7yzJux5EooQibh3szKgHBWbEcT1zodzVGAw_.png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拉法尔喷管”,它是基于特定原理形成的整个创新体系和逻辑。


在图的最上方,是思想和各种元素的融合,正如企业常做的,通过开会形成一个5到10年的理想主义高瞻远瞩的规划。


然后,从不确定性的探索和管理,转向确定性的产品研发管理。


用战略将这些理想规划转化成今天的行动计划,放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论证,进而形成3到5年的现实主义规划,并最终落实到每一个产品线上。


整个创新规划逻辑就是通过战略牵引和创新指引来实现的。


cn_mmbiz_jpg_TL1RCqu1YYQPHXLWiaCOSQ4eR4falFCsexrobh6NDSeWRH524cME1vQoReHgOHn8RKWyByCJqJ6AKHIDF4PI9yw_.jpg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市场条件决定了发展基础,非市场条件决定了发展机遇。


任何一个伟大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来临之际,营造创新的土壤,将创新的力量转化为每个企业的核心组织能力,比期待天才更重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之变,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国际格局。企业强,则国强!现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


今日之中国已不同往日,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亮相全球舞台,以特有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担任服务全球的责任,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文章仅代表活动嘉宾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



“传世智库”公众号将持续更新新质生产力相关精彩观点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