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李平:工业互联网走向“十字路口”,企业如何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2023-09-22

640.jpg



李 平

传世智慧学术委员,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终身正教授,原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李达三首席教授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向“十字路口”,企业如何焕发生机、破局而出?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工业互联网模式、人工智能应用和平台生态建设的最新观点。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主导的模式已经过去业务与技术融合的时代已来



我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很多公司摇旗呐喊要做数字化转型,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运用数字化转型得比较成功的基本上都是数字公司。


(1)价值共创需要技术与业务融合

TTWisdom


工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这与消费互联网有所不同。在消费互联网中,消费者通常是被动接受服务,供应商也没有参与共创的机会。


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


价值共创是指21世纪初管理大师Prahalad et al 提出的企业未来的竞争将依赖于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方法——以个体为中心,由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


传统的价值创造观点认为,价值是由企业创造通过交换传递给大众消费者,消费者不是价值的创造者,而是价值的使用者或消费者。随着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消费者不再是消极的购买者,而己经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消费者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以及在消费领域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这些都说明价值不仅仅来源于生产者,而是建立在消费者参与的基础上,即来源于消费者与企业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创造,且价值最终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的。



例如滴滴打车,它只需要将乘客和司机连接起来,就可以完成服务,不需要乘客和司机的共创。然而,在工业互联网中,供应商、上中下游以及平台本身需要深度合作,共同创造出单独无法创造的价值,提升协同效应。


目前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字技术主导,缺乏业务的支撑。很多数字人员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但他们不懂业务流程,因此很难做好工业互联网。


阿里巴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业务数据化”的理念,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懂数字技术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数字技术的问题。


640 (1).jpg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数字技术与业务流程需要有深度的融合,双方需要密切合作。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行业业务和数字技术的综合架构。既需懂数字技术的人员,也需要懂具体行业业务的人员,双方共同合作。


让海尔、三一重工、华为或金蝶等企业单独去做工业互联网都是不合适的,需要有行业业务和数字技术的深度结合。


目前,我认为应以垂直行业/业务功能平台为先导,未来逐步过渡到通用性平台底座。


一是因为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复杂且不同,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很难做好。

二是因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在具体的场景中应用,还无法像人一样多功能灵活应用。


但是我们可以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如采购、物流、人才培训等,这些功能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服务于多个行业。


随着业务平台和垂直行业平台的不断深化,我们可以逐渐集成出一些小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在未来被归纳、提炼、整合,最终慢慢建成通用的平台底座。



(2)价值共创需要生产关系变革

TTWisdom


工业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公共财产,不能被一家企业垄断,应该实现共赢、共建、共享。这与消费互联网的“赢者通吃”思路是完全不同的,也不适合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数字技术和行业的业务转型互为杠杆,属于生产力范畴,但更为挑战的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从单独垄断转向共享共创,从私有财产转向“共有”财产。


这里的“共有”财产并非指大锅饭,而是指多家企业共享整个生态成员的共同利益,类似于集体企业或股份公司。


为了防止过度管控导致固化或过度开放导致耗散,我们可以采取一条平衡的道路:B2C交易价值供应商以产品导向为主,而服务导向、需求导向、合作导向主要针对B2B,共同应用主导上半场,共同探索主导下半场,既照顾了价值逻辑也兼顾了成本逻辑。成本也得考虑,但是更多地朝着价值靠拢,最终形成阴阳平衡。


640.png

图片由李平教授提供


同时,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有补充者(complementors)的参与,这些补充者在平台的基础上提供补充服务。这些补充者需要有行业业务和数字技术的多元互补能力。



(3)价值共创分为交易式和赋能式

TTWisdom


我认为,价值共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上半场是短期交易平台,主要是交易导向的一锤子买卖,目标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建立智能工厂等。


下半场则是打造创新导向的长期赋能平台,目标不再是节省成本,而在于创造新的价值,可以打造1+1>3的协同效应。这种创新不一定都是突破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改良式的创新,关键是在增加价值的地方着力点,发挥创造性。


640 (2).jpg



(4)价值共创的重要抓手之一:

利用平台

TTWisdom


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是实现下半场目标的关键,单靠平台/补充者/供应商/政府/高校任意一方都无法做好。


现在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上半场阶段,侧重于降本提效,希望能在短期之内见效。但“短平快”可能会带来长期的问题,就像你现在吃的烧烤/奶茶/炸鸡可能会让你感到舒服,但长期摄入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看作是过分强调成本和效率,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应该从客户价值的创造、创新的发明和技术的革新层面去看待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方面,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开放合作,学习和模仿同行或外界的最佳实践。这就需要开放系统,因为企业不能单独行动,必须与他人合作。


这种合作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利用平台,与平台互动。

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两手两脚并用,第一提升主业,第二构建平台。


我估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物联网是包含在工业互联网中的一个子集,所以它并不是独立的。因此我们可以仍然按照研发、生产、销售的流程,并增加价值这个维度。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之间有一定的交集,但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640 (1).png

图片由李平教授提供


以希音(SHEIN)为例,它是消费互联网,但现在正朝着工业互联网的方向发展。除了在平台上销售自己的品牌,它现在也开放平台,让其他服装品牌在其平台上销售,并提供设计赋能。就像小米一样,我帮你赋能,让你的品牌在我的平台上,你的销售额立刻就能翻好几倍。因此,许多小品牌都愿意在其平台上销售,而且与其没有竞争关系,因为它们的品牌都是独特的,比如婴儿服装、孕妇服装等。



案例:希音(SHEIN)——


希音(SHEIN)是一家来自中国,但面向海外的快时尚服装公司。从过去的品牌自营到邀请全球第三方卖家入驻,希音(SHEIN)逐渐完成了打法上的转型。今年,希音(SHEIN)陆续在巴西、美国上线平台模式,并称未来会继续推广至全球其它市场。


 根据Apptopia的数据,2022年,SHEIN以2.29亿次的全年下载量成为全球购物应用程序下载量第一,甚至力压亚马逊登顶。



所以我刚才说的趋势就是,成功的企业现在都在保留自己的主业的同时打造赋能平台,就像Apple、海尔、三一重工、希音、杰克(工业缝纫机龙头)。


我觉得这个模式很常见,因为像Apple那样的公司,它不可能自己做所有的APP,它需要开放给大家。




二、人工智能AI赋能产业生态创新



在价值共创的过程中,人工智能AI起到了重要的赋能作用。



(1)人工智能AI区分为:

判别式与生成式

TTWisdom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将其分为辨别式和生成式两种。辨别式的AI主要用于替代人的选择决策,而生成式的AI则主要用于赋能人的创新创意。


价值共创的上半场主要使用辨别式的AI,侧重于路径依赖式,主要发展方向为改良性竞合平台。下半场应朝着生成式的AI发展,即具有创造性的AI,属于路径突破式,并发展出从0到1革命性的竞合平台,这种平台能创造出新的产业、新的模式。


640 (2).png

图片来源:红衫资本报告


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一种被我们称为"born-leader"的一类独特企业,即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天生领军企业


与后来追赶的企业不同,这些企业在所有理论和政策中都被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西方理论认为这样的领军企业只能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然而,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例子,比如大疆、字节跳动、韶音科技、希音(SHEIN)等就在中国产生。


我们也找出了一些规律,比如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有非常强的国际背景和经验。他们首先将市场定位为发达国家市场,例如美国,而不是国内市场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他们的投资常常来自国际VC,他们的团队具有国际背景。他们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并以国际资源为主。


我们还做了一个调研,专门研究专精特新企业,并发现了一个规律:传统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他们都是出口导向的,并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策略。这样的企业生命力很弱,很容易被替代。


我们研究的另一种高科技专精特新企业,由于主要依赖进口替代,因此它们也很脆弱。这些企业将国外的技术引入中国,然后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在国内市场挤走外国竞争者。然而,当要求他们将产品输出到国外市场时,他们往往会遇到困难。在这一点,我们与韩国有很大的不同,韩国是鼓励企业到国外去争取市场,在国内市场上尽可能保留中小企业。



(2)AI 与人类未来的合作模式

TTWisdom


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AI是替代人工,另一种认为AI是赋能人工。


我认为,A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但在需要创新创意的高端领域,AI更多的是赋能人工。


在基础能力方面,AI和人类的差别并不明显。人类在智商方面具有优势,而AI在工具效率提升方面对人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处理速度远超人类。在“短平快”的事项任务上,AI比人类更强。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让AI去做低端的脑力劳动,如文献综述、报告等。


在B2B市场,AI可以处理内容资产,如短视频、案例研究等,作为大数据的来源。AI也可以介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线上课程等。


同时,我们需要持续加强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跨领域知识、多模式、多模态的数据融合,安全可靠的大模型应用正成为深耕方向。


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可以彻底改变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运作和互动方式,可能重新定义对员工和管理者的认知。关于人与机器、硬件与软件的定义,包括其动机、团队精神、价值、风格和信任的产生,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有一篇2019年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和香港的几家公司在实验AI在董事会的作用,包括作为独立董事参与投票、作为顾问提出建议,甚至作为模拟CEO做最后决策。尽管有法律限制,但AI至少可以作为顾问提供参考。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在客户运营、营销和销售、软件工程和研发四个领域,生成式AI带来的价值增长约75%。


640 (3).png

图片由李平教授提供



在客户运营方面

AI可以辅助客户自助服务,服务人员与客户的交流互动,也可以进行代理的自我提升;

在营销和销售方面

在营销战略的构建、定制化的信息收集和推荐服务、虚拟销售客户粘合度等方面,生成式AI都可以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软件工程方面

在软件工程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软件编码和编程使用、软件测试和维修维护等方面,AI也可以发挥作用;

在研发方面

在产品研发方面,AI可以进行早期产品分析、产品虚拟设计、产品虚拟模拟测试和实际情景测试计划等。



生成式AI或将使当前工作60~70%实现自动化,其中,银行业、高科技行业和生命科学等行业所受的影响最大。


未来,生成性AI可能会改变工作结构,通过将个人工作流程自动化来增强个体能力,也就是说高薪、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受到的冲击最大。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AI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转为实际应用阶段。未来,生成式AI将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和集成化,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还将与其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度融合,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需将技术和业务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利用AI等先进数字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效率和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苦练内功”,将业务流程融入到数字技术中,使得数字技术研发更加符合自身业务需求,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价值共创的驱动下,以AI开放平台为载体,数字技术与业务流程不断融合,产业各个环节得以盘活,反之又促进了人工智能在各个场景中的落地,通过平台聚合效应进行高效协同,充分发挥产业及技术优势,最终实现生态共生、共创、共赢。

内 容 来 源



9月16日,李平教授到访传世智慧深圳总部,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平台生态的融合,分享了最新论述与研究成果。(本文已获李平教授授权原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