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动态

实战案例 | 打单过程中,项目失控如何拉回正轨?

发布时间:2025-01-13


1.jpg



在推行铁三角工作法的过程中,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


在打单的过程中,如何将失控的项目拉回正轨,达成客户满意?

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实现组织效能的最大化?

怎么平衡效率和合规的问题?

铁三角运行机制的适用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的?

......


对此,部分企业与传世智慧资深顾问李老师进行了深度的探讨。本文节选了其中部分对话记录作为分享,希望能给更多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图片来源:摄图网、传世智库等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2.jpg


3.jpg


李老师:这位同学的观察非常敏锐。


做过销售的人都知道,打单过程起起伏伏、惊心动魄。有时候以为成交唾手可得,结果却经常会反转,以至于成本不断增加,甚至还会影响当年的订单KPI。


作为标杆企业多年销售经验的结晶,铁三角运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铁三角运行机制明确了我们如何组建铁三角,并详细阐述了每个角色的职责,包括Sponsor、PD以及AR(客户经理)、SR(方案经理)、FR(交付经理)等,明确规定了如何通过公司发文来确定项目等级,并在商机形成、内部立项后,配置相关资源。


4.jpg

图源:《华为铁三角工作法》-“铁三角”销售法示意图


此外,铁三角运行机制也在各个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标准动作,比如必须做客户洞察、形成周会纪要等。


设计流程的目的不在于控制,而是为了提高项目的赢单率。


每个流程和模板背后都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了让团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


为什么标杆公司的“销售小白”仅用了4年时间,就能成为上亿美元大项目的“操盘手”?其背后正是离不开铁三角机制的高效运作。


5.png


这些是优秀企业实践沉淀下来的经验,同时也已经在其他优秀企业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通过可控的行为来管理不确定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6.jpg


李老师: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由于交付团队的资源和精力有限,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忙于交付工作,因此在售前阶段如何高效支撑项目运作是一个挑战。


从组织层面看,既然公司已经发文明确项目需要采用铁三角模式,并指定了FR,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忙,FR也需要参与项目组的例行运作。


铁三角的运行机制要求FR全程参与项目从立项到合同签订的过程,全面了解项目的前因后果,并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FR必须发挥主动性,主动思考和提前介入是提升团队整体效率的关键。


7.jpg


一是主动提前介入项目,把交付的经验带到前端,跟铁三角团队讨论方案,跟客户澄清需求。


只有把前期工作做得越细致、越深入,后端方案的可交付性才可能越高。


二是随着项目的积累和实践,FR要学会主动拆解工作,并形成具体的标准动作。


在项目的积累下,FR可以明确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介入项目,以及介入哪些环节能够有助于项目的顺利交付,也就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铁三角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如果FR只是一味地等待召唤,AR/SR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寻求FR的帮助是合适的,就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沟通不畅。


8.jpg


李老师:本质上,这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


铁三角通常包括AR、SR和FR和三个关键角色。在大项目中,这三个角色可以明确分工,协同作战。


但在中小型项目中,由于资源有限,可能无法为每个项目配备完整的铁三角团队。这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灵活调整这一模式。


首先,我们还是要理解铁三角的核心逻辑。


在以客户为中心与营销四要素之间,铁三角起到了桥梁作用,但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一个角色可能需要兼顾多个职能。


9.png


例如,在只有AR的中小型项目中,就需要转变思路。


AR既要从销售的角度考虑客户需求,也要从技术的角度评估方案可行性。同时,他还要以交付人员的身份把控交付质量、项目盈利性以及客户关系的深度拓展。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构建和完善LTC流程。通过流程节点识别项目等级,以便于妥善分配资源。通过固化流程中的这些关键节点,并确保专家评审的参与,我们可以在不增加过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所有项目的高质量运作。


10.jpg

图源:《华为铁三角工作法》-LTC主流程与铁三角


这种灵活运用铁三角运行机制的做法,实际上给销售团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有利于单个项目的成功,也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的项目管理能力。


11.jpg



李老师:铁三角运行机制要求大家要做很多标准动作,无论是进行客户洞察还是撰写项目策划报告,严格执行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


虽然过程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很烧脑,但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蜕变和快速成长。


在每一次的认真完成,都在帮助我们深化思考,提升能力。反复的实践,就是在不断地不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


我们总说,能力强的人都是一样的,能力不行的人各有各的不行。


设定标准化流程的目的是把个人英雄的优秀行为分解为标准化动作,设置成不同的节点,配合以相应的机制,由其他人共同完成,这也是将个人能力变成组织能力的过程,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


也许某个员工能力出众,他能迅速达到90分、95分的高水平,但运用这个机制,即便是普通员工,也能稳定达到80分以上的表现。从公司角度来看,这就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12.jpg


在效率问题上,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沟通效率,同时确保整个运营过程的规范性和流程化。


比如,我们某个服务的客户在推行铁三角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效率,他们自主开发了一款会议管理软件APP。在以往,销售管理部门开会后需要整理会议纪要,并追踪其中的待办事项。


然而,有了这款APP后,我们可以在会议结束时直接分配具体的待办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这样,我们就不再需要专门的销售管理岗位来整理会议纪要,并逐一催促任务的完成情况。


从长远来看,流程化管理必然是高效的。


标准化流程让每个员工都能高效执行任务,够让员工聚焦客户价值,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和选择:是将这些标准化动作视为例行公事,还是视为促进项目成功和提升个人能力的工具?


13.jpg


14.jpg



李老师:从2009年开始,标杆企业开始提炼并实践铁三角运行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他们的整个公司组织、业务流程、管理体系以及IT系统基本都是围绕这一模式运作的。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具体到某一个项目运作时,他们依然采用的是我们所说的铁三角运行机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个稳定性意味着什么呢?首先,铁三角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明确AR、SR、FR的角色就完事了。


随着我们业务体量的增大,我们会更加明确不同客户群体和不同AR的适配度。同时,我们的SR可能会越来越专业化,根据产品技术的纵深和分类来设定。在标杆公司的早期,SSR(服务解决方案经理)这个角色是不存在的,但随着服务业务的增长,才增加了这一角色。


这么多年下来,随着业务的扩展和深入,铁三角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它依然是在一线,在最贴近客户的地方,形成我们的精兵作战模式。


15.jpg

图源:《华为铁三角工作法》-2009 年至今,华为“铁三角”销售法从全面运行走向成熟


同时,在中台和后台,我们需要有整个管理体系来支撑一线的运作。


例如,我们需要明确谁来负责对AR进行赋能和管理,谁来提升SR的专业能力,以及如何提升FR的标准动作并进行资源配置。人力资源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确保铁三角运行体系更加顺畅、高效。


此外,数字化系统也在持续支撑铁三角的运作。比如,通过构建“云”平台,将标准解决方案放在云端。这样,一线同事可以直接在云端查找标准方案,快速形成定制版方案,满足客户需求。这种数字化支撑使铁三角运作更加便捷。


关于何时会有新的变化,我无法给出确切时间。但我认为,铁三角运行机制的升级和优化是永无止境的。


就像标杆公司,即使现在业务逐渐庞大,他们依旧没有抛弃铁三角运行机制,自2013年LTC第一阶段变革成功结束后,他们仍在不断优化LTC流程。


如果企业认定这套工作机制适合自身的业务场景,那么我们就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并持续优化我们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配套制度和考核激励体系,以及IT平台的建设。


多年来,标杆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并在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利润增长,其优势就在于他们出色的管理体系。


这样的体系能让个人快速成长,同时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