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企业质量管理:要么100分,要么0分

发布时间:2024-05-16


640.jpg



“当我们谈论质量时,很多企业会习惯性地认为是产品的质量。


随着国家不断推行新的标准,如质量奖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质量的概念已经扩展为更广泛的范畴。


除了关注制造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从需求管理到研发、采购、制造,再到营销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的全业务质量管理。部分先进企业甚至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到执行、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等,实现了质量管理的纵向和横向整合。


因此,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关于产品,更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企业如何做好质量管理。”


——刘朔

部分正版图片来源: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刘朔

总裁级顾问

先进制造业24年管理经验



一提到质量管理,很多企业管理者的第一反应都是:头痛!


很多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解决突发质量问题上,每天不是在“救火”就是在“救火”的路上,根本没时间搞体系、能力建设,一些工具如:8D、FMEA,控制计划也只停留在培训层面。


遇到大一点的质量事故,第一时间就先问责质量管理者。


一些优秀的管理者当然也知道预防比事后“救火”更重要。于是他们开始学习和引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模仿后,却发现还是“水土不服”,效果不尽人意......


尽管企业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市场也并不买账。比如,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与企业内部的评估结果总是不一致,尤其做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后,客户的满意度还是得不到改善。


640 (1).jpg


面对以上的种种难题,老板很头疼,员工很焦虑。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成为了扎在管理者心中的一根刺。



一、质量管理不是口号,而是铁律


企业的质量意识淡薄是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本。


质量意识的提升,必须是企业全体人员,上到企业管理者,下到每一位员工的长期重视与坚守。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就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经典案例。


1985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生产的瑞雪牌电冰箱,在一次质检过程中发现有76台不合格。


有职工建议可以便宜处理给工人,毕竟当时的冰箱属于“奢侈品”,一台要800多块钱,几乎等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然而厂长张瑞敏决定,在全厂职工面前,将76台电冰箱全部砸毁。


张瑞敏对员工说:“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


对失误的宽容就是对质量的纵容。


这一锤又一锤,砸醒了全厂工人的质量意识,改变了海尔员工的质量观念。


640 (2).jpg


1%的失误可能会带来100%的失败。


美国质量管理学家克劳士比曾提出“零缺陷”理论,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不会造成返工和浪费,经济效益就会增长。同时,他也强调质量管理“预防胜于救火”


然而,在实地调研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即使是在一些先进的企业中,质量第一也可能仅仅只是口号,而非实际行动。


企业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质量部门的职责,更是每个业务部门和员工对质量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企业可以通过营造全员质量氛围,明确质量回溯和奖惩、管理者末位机制,做好质量奖惩系统规划和持续建设,通过质量奖励的仪式感,发挥质量大会的正向、负向激励作用,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让问题发生”的质量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引导形成一种长期的行为习惯。


人人都是质量的创造者,人人都是质量的受益者。


640 (3).jpg


让“司机归位”,发展质量领导力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手段。


管理者要通过行动传递质量第一的理念,无论是内部宣讲还是决策行动,来推动质量意识的提升和质量文化的发展。


所有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对质量抱着强烈的认同和遵循心态,以客户为中心,严格遵循标准,追求精益求精。



二、用“最适合的质量”代替“最佳质量”


在进行质量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关注成本问题。


640.png


一般来说,质量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损耗成本。


预防成本

这部分成本用于防止产品出现不良或不合格品。例如,在产品投放市场前,企业会进行设计实验和测试,以确保产品性能。此外,为提高工人技能,企业可能会提供培训,这些培训费用也属于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这部分成本发生在生产制造或设计过程中,用于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例如,使用检测设备进行测试,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验。鉴定成本包括检验设备的耗电、人工以及检验过程中的损失。


损耗成本

包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内部损失可能包括停线、返修和报废等,而外部损失则涉及客户层面的问题,如不合格品的替换、退换、维修以及满足客户特殊需求产生的费用。


企业需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如果预防和鉴定成本投入少,质量损失成本会偏高,质量表现不佳;如果企业在预防和鉴定成本上投入多,其质量损耗成本会相对较低,但容易出现质量过剩。


640 (4).jpg


低端≠低质:标准是质量的前提


有些企业为了生存,不惜降低成本,选择低价格的供应商。


选择低价格供应商的前提应该是达到质量标准,而不是为了低价格而牺牲质量标准。


640 (1).png


低端不一定等于低质。


质量的定义是满足固有特性的程度,因此讨论质量必须要有一个标准作为参照。


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评价现状,然后用另一个标准来评价目标。


例如,从饮用水的角度看,纯净水的质量可能是最好的,但从海水研究的角度看,海水的质量可能更高。


640 (5).jpg


无论是选择低成本还是高投入,都应有一个标准作为目标。


就像装修房子,如果你想要豪华的装修,你需要具体定义什么是豪华,是使用大理石地面,还是配置水晶吊灯和真皮床。


在处理质量和成本的平衡时,关键是要明确质量标准,确保在满足这个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控制。


如果投入增加了,那么产品或服务的标准也应相应提高,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与客户建立更长远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追求高标准的本身是正确的,它可以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但千万把“超标准”当作“高标准”,企业需要明确当前的发展阶段和能力范围,合理规划。


640 (6).jpg


只有这样,目标才是可实现的,而不是一直被束之高阁。


质量并不是过分追求完美,而是在一定的质量成本下满足客户需求。



三、要做好全业务链的关键信息管理


质量标准的制定通常由质量管理者负责,业务Owner是质量第一责任人。


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明确需求来源,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国家强制标准

某些产品或服务需要遵守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如产品生产、贮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及劳动安全标准,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等,这些标准是企业在将产品或服务投入市场前必须满足的硬性要求。


640 (2).png


企业内部经验

企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之前犯过的错误,都是制定内部标准的重要参考。这些标准有助于企业避免重复错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客户需求

质量不仅由生产者决定,更由顾客决定。无论是ToB还是ToC的客户,产品来到客户手中,即使标榜的性能多么优越、外观多么独特,只要不是客户心里想要的,结果都是被淘汰。


企业需要转变自身的立场与观念,关注客户的真实需求,不能闭门造车。


640 (7).jpg


质量管理:控制过程就是控制结果


企业早期对质量管理的认知仅限于质量检验阶段,即根据已制定的质量标准,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


然而,设计和生产在前,检验在后。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结果检验,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检验只能筛选出残次废品,并不能让产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


因此,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必须放在从需求到设计到执行的全业务阶段。


在这其中,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了解ISO9000等基础的质量管理标准,这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在这些标准中,有七大原则需要管理者遵循,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发挥领导作用。


640 (3).png


在文化层面上,管理者还需要建立并宣传企业的质量文化,鼓励质量改进,公开质量问题。


在整体的流程和体系建设上,由于企业质量的提升实际上是通过全业务流程的质量提升来实现的,因此质量管理的本质上也是一种变革。


质量变革的核心就是改变心智,最终形成自驱力,才能保证流程体系的有效执行,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客户满意。


640 (4).png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工具和方法可以使用,比如DSTE、LTC、IPD、ISC等。这些方法论可以帮助企业从需求到设计到执行实现正向的提升。


同时,我们可以采用”目标、现状、计划“三步法,通过问题管理逻辑,确保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匹配,实现反向的提升。


很多企业对自身的目标都不清楚,更不用说有效测量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进行分解和实现。


640 (8).jpg


在目标设定方面,有MSA、SPC等工具可以使用;在流程管理中,有APQP、PPAP等质量工具;还有一些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工具方法,比如丰田的精益生产、设备保全的TPM、QCC小组和问题管理的8D等......


质量领域的常见工具非常多,关键是要将它们与流程结合起来。


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水平。


当企业构筑起强大的质量竞争力时,就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断“溢价”,取得越来越领先的竞争优势。


例如,买一个电器,非要在美国、德国、中国或南非的生产商中选一个,很多人会优先选择德国产品。因为在他们心中,德国代表着高质量,尽管价格可能会更贵。


从质量角度上看,溢价就是优质产品必然会达成的结果。


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企业可能认为产品做得很好了,但客户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企业还未在客户心中建立起质量品牌的认知。


然而,实现质量溢价和质量认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企业可能认为他们的产品很好,就定一个高价,结果却是始终都卖不出去。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成质量认可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始终坚守长期主义的“品质信仰”,反对机会主义,企业才能成为坚不可摧的巨人!